首页 > 出版书 >不屈斗士戴高乐

不屈斗士戴高乐

戴高乐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军人、作家和政治家。  

文学和历史的熏陶

戴高乐家族“祖传” 的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熏陶和培养了戴
高乐的兴趣和才能。正是家庭的传统氛围, 对戴高乐人格的形成起
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说戴高乐的祖父朱利安·菲利浦·戴高乐作为文人和学者
代表资产阶级文人, 那么戴高乐的祖母若折菲娜·安娜·玛利·马
约的生平肯定是与众不同的。她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在当时的法国上层社会, 女子涉猎文艺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
但也仅只限于“稍事涉猎”, 没有人赞成她们去干什么更有抱负的
事情。但思想活跃的若折菲娜却担任了《家庭通讯》刊物的编辑,
还写了十多本虔奉宗教的著作。使她一举成名的小说《阿代马尔·
德贝尔卡斯托》拥有很多读者。

此外, 在她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名为《爱尔兰解放者奥康内尔》
的传记和一部关于《夏多博利昂》的传记。这两部传记对戴高乐一
生的志趣和成就产生了奇妙的影响。

每到茶余饭后, 孩子们围在炉火旁边, 兴致勃勃地听着亨



006     


利讲述法国历史上爱国者的故事。父亲告诉戴高乐, 理想中的
法国庄重威严, 笃信宗教, 国势强盛; 而如今则是国难当头,
问题重重。

母亲则喜欢坐在安乐椅上, 用柔和的女中音, 把塞内加尔作品
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有时还会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流下同情的
泪水。

孩提时代的戴高乐听父亲讲述了参加普法战争同敌人作战时光
荣负伤的故事, 听母亲回忆她的双亲在得知法国向普鲁士投降的消
息时黯然泪下的情形。那些曾经给法国带来荣誉或耻辱的战争和父
亲当年作战负伤的经历, 触动了最忠实的听众戴高乐幼小而纯真的
心灵。

要完全理解当时的情况, 戴高乐的年纪还实在太小, 但小时
候的记忆也足以使他印象深刻。爱国和祸国、国耻和荣誉、宗
教和信念, 都是当时整个法国、更是戴高乐家人餐桌上不断谈
论的话题。

小戴高乐听得入神,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时而欢笑, 时而痛
哭。他下定决心: 长大后一定要像父亲和其他爱国者一样, 为法国
的自由而战。

有的时候, 父亲常常会站起来, 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朗诵法国
诗人和剧作家罗斯丹的诗歌, 还不时用手扶一下眼镜。

戴高乐对诗歌情有独钟, 他从沙发里站起来, 两只炯炯有神的
大眼睛望着父母说:“我朗读几首古希腊的抒情诗吧!”

他清脆的童声里含着热情。他也读德国诗人海涅和歌德的作
品。歌德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的哲理式思索, 海涅炽热的激情和
对下层人民深沉的爱, 都让戴高乐激动不已。

世界名人传记文库

007     


戴高乐读着这些诗作, 胸中涌起一种神圣的感情。他的脸红红

的, 眼睛里闪现出兴奋的光芒, 久久不能平静。
“夏尔, 你读得很好。”父亲用慈祥的目光望着儿子。
“我也要读一首诗, 行吗?” 小弟皮埃尔跑到父亲面前请求着。
“当然行, 小皮埃尔。”父亲微笑着, 拍拍皮埃尔的头。
这种别开生面的家庭朗诵会受到所有孩子的欢迎, 戴高乐更是

感到乐在其中。

戴高乐很敬佩夏多博利昂, 而奥康内尔传记的主题则与戴高乐
毕生的活动并行不悖。若折菲娜在后一本传记中赞扬那位爱尔兰的
爱国者进行了一场不流血的革命, 用尊重法律和秩序的办法解决了
问题。这种方法后来戴高乐曾多次借鉴。

戴高乐对荣获诺贝尔奖的法国哲学家伯哥森的作品十分喜爱。
当时的伯哥森被称为自由思想的代表, 是直觉主义的捍卫者。他提
倡的那种“思念法兰西” 的教育和对伟大个人命运的坚定信念, 成
了这位年轻的胸怀大志者心目中的武器和旗帜。

后来, 当戴高乐成为军事理论家和政治家的时候, 他还常常以
伯哥森的理论为动力。

在戴高乐的整个少年时期, 没有任何作品、任何友情对他所起
的作用, 能与历史小说相提并论。戴高乐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 他
很喜欢读古希腊的抒情诗、歌德和海涅的作品, 不过他最喜欢读的
莫过于法国诗人兼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诗作。

戴高乐10 岁生日那天, 父亲带他去观看了罗斯丹的诗剧《幼
鹰》。这是一部充满爱国激情的悲剧, 讲述的是拿破仑的儿子在拿
破仑失败后, 流亡到了他外祖父的故国奥地利。尽管努力奋斗, 却
无力改变祖国和自己的命运, 结果客死他乡。



008     


戴高乐走出剧场后, 向父亲表示:“我长大后一定要报考圣西
尔军校, 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军人。”

从那以后, 戴高乐对于罗斯丹的作品, 简直迷恋到了疯狂
的地步, 以至于他后来可以把这位诗人的《西哈诺》背得滚瓜
烂熟。

年纪稍长, 戴高乐崇拜的对象则是文学家和爱国诗人夏尔·裴
居义, 这种崇拜终其一生也没有改变。

裴居义深受哲学家伯哥森的影响, 厌恶陈旧的思想, 着眼于
对未来的追求, 充满了勃勃生气。这位诗人为法国民族英雄
“ 圣女” 贞德写下了热情的颂歌。在裴居义的心目中, 理想的
法国是基督教美德的化身, 她是母亲, 她的儿子们的责任就是
为她尽忠、效劳。

这种观点对出身传统天主教徒家庭的戴高乐来说, 与其说是影
响了他, 引起了他的共鸣, 还不如说是被他奉为经典, 并在他的一
生中身体力行。

实际上, 纵观戴高乐的一生, 他也许不仅仅是把法国当作他的
母亲。用追随他大半生的奥力维艾·夏尔的话来说, 他是把法兰西
当成了他生生世世的情人, 而他则是最殷勤、最专注、最忠诚而善
于搞突然袭击的恋人。

戴高乐也常常翻阅伯哥森的著作。伯哥森提倡一种“ 思念
法兰西” 的教育同伟大个人命运相结合的坚定信念, 毫无疑
问, 这一信念同裴居义的观点一样, 成为戴高乐后来终生实践
的人生信条。

戴高乐后来在《战争回忆录》里, 专门提到在他童年的心灵上
形成的某种“思念法兰西” 之类的教育, 就是通过方形王旗和简练

世界名人传记文库

009     


的碑文, 通过对法兰西民族历史上的光荣和牺牲的追忆, 通过罗斯
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史诗歌曲等进行的。

戴高乐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热诚的爱国者。戴高乐回忆说, 父亲
是个“有学问、有见解和尊重传统” 的人, 他“ 对于法国人的尊
严充满了感情”。母亲也对祖国怀着“ 坚定不移的热爱”, 和她对
“宗教的虔诚” 忠贞不贰。父亲使他懂得了法国的历史。

父母亲身经历过影响法国近代史的普法战争和德雷菲斯事件,
母亲向他追述普法战争失败时, 法国人是怎样伤心流泪的情景。戴
高乐说:“这类追述我国以往灾难的故事比任何东西都更激动我的
心弦。”他自幼就决心洗雪普法战争败绩之耻。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戴高乐再塑军队形象、报效祖国、重振
法兰西的宏愿, 也像他的身体一样, 逐渐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