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书 >唐太宗李世民传

唐太宗李世民传

唐太宗李世民传  

自古英雄出少年

唐太宗李世民传
那是仁寿四年,李世民已是七岁。这一年,隋文帝杨坚患病住在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都进入仁寿宫侍病。杨坚召杨广入内居昆住在大宝殿。杨广考虑到如果杨坚去世,必须预先作好防备措施,他亲手写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来询问杨素。杨素把情况一条条写下来回复杨广。宫人误把回信送到了杨坚的寝宫,杨坚看后极为愤怒。
天刚亮,宣华夫人出去更衣,为杨广所逼迫。宣华夫人拒绝了他才得以脱身。她回到文帝的寝宫,杨坚觉得她神色不对,问什么原因,宣华夫人流着泪说:“太子无礼!”
杨坚愤怒,捶着床说:“这个畜生!怎么可以将国家大事交付给他?!独孤误了我!”于是他叫来柳述、元岩说:“召见我的儿子!”
柳述等人要叫杨广来。杨坚说:“是杨勇。”柳述、元岩出了杨坚的寝宫,起草敕书。杨素闻知此事,告诉了杨广。

杨广假传杨坚的旨意将柳述、元岩逮捕,关进大理狱。他们迅速

调来东宫的裨将兵士宿卫仁寿宫,宫门禁止出入,并派宇文述、郭衍进入调度指挥,命令右庶子张衡进入仁寿宫侍候杨坚。后宫的人员全被赶到别的房间去了。随后,杨坚在大宝殿驾崩,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杨广篡夺了帝位,即隋炀帝。李渊和杨广是姨表兄弟,李渊比杨广年长三岁,他的外甥女王氏又是杨广的后妃,因此,杨广称帝之后,李渊的优越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
大业初年,李渊被任命为荥阳、楼烦太守,后来又召为殿内少监。殿内省属于隋王朝中央政府核心机构的五省之一,而殿内少监为殿内省长官,专门掌管朝廷供奉等事。
李渊喜爱良马,并常在家中圈养。隋炀帝继位之后,窦氏曾经对丈夫说:“当今皇上的脾气您是知道的,他也喜好这些良马,您为何不挑选几匹献给他?如果将这些马匹留在家里,只会招来罪过,不会有什么好处。”
但李渊舍不得,他不屑地说:“他也爱马?那不过是叶公好龙。他懂得什么是良骥,什么是驽马?”
李渊没有把夫人的劝说当回事儿,果然,不久就遭到隋炀帝的训斥。后来,李渊看到隋炀帝治国混乱,动辄滥杀无辜大臣,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就多次向隋炀帝进献鹰犬名驹,隋炀帝果然十分欢喜,还提拔他做了将军。然而,这个时候,妻子窦氏已经因病去世。
李渊曾动情地对儿子们说:“若是当年听你母亲的劝告,这将军之职怕早就得到了。”说着,不禁潸然泪下。
大业九年,李渊升任卫尉少卿,掌管朝廷宫殿的禁卫。这时的李世民,已经是一个十六岁的翩翩少年了。受家庭的影响,李世民自幼尚武,爱好骑马射箭,经常驰骋猎场,是一位意志坚强、性格豪放的贵族子弟。由于身强力壮,他所用的箭比一般人大一倍。他的箭法高超,在百步之外就能射中门扇。
习武之余,研读兵书也是李世民幼年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李世民

对《孙子兵法》非常感兴趣,据说能够倒背如流,他还时常就《孙子兵

法》的理论同父亲进行探讨,这使李渊意识到他在众兄弟中确实有着超群的见识。
在隋末的动荡岁月中,李世民正是从家族传统的教育中培育了卓越的政治见识和军事才能,从而使他在日后的夺权斗争和统一全国的斗争中,成为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十六岁时,李世民与十三岁的长孙氏结婚。长孙氏的先世源于北魏时的皇族拓跋氏,因为曾担任宗室长,故改姓长孙氏。长孙氏的祖父长孙兕曾在北周时担任左将军,长孙氏之父长孙晟则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也有尚武家风。
长孙晟不仅弓马娴熟,而且身怀轻功绝技,出使突厥时,在可汗帐前一箭射中双雕。长孙晟的哥哥长孙炽,是隋朝的尚书,三品大员,对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幼年的故事早有耳闻。他对弟弟长孙晟说,这样的女子一定会培养出不寻常的孩子,应该跟他们联姻。于是,长孙晟的女儿嫁给了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她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长孙炽的确有识人之力,眼光真的没错,李世民后来果然成为优秀的政治家。两家军事贵族的联姻,可谓门当户对。有的学者认为,自李虎开始,李氏家族大多与胡族联姻,其尚武精神对李世民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李世民生逢大动乱的隋朝末年,时势为他提供了展露才华的大好机会。隋炀帝即位以后,大兴土木,四处巡游,穷兵黩武,加上连年水灾,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
大业九年春,隋炀帝征伐高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在此期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炀帝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
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得要死了吗?”李渊知道

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赂自污以自保。

大业十一年四月,隋炀帝任命李渊担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世民随父至河东。李渊父子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父子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又攻击绛州叛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不久,李渊升为右骁卫将军。这时,北方的突厥人趁隋王朝内乱之际迅速发展起来,时常骚扰边地,是隋王朝的一大边患。于是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人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又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攻击,结果大败突厥。
这年八月,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境,突然遭到突厥首领始毕可汗数十万骑兵的围攻。始毕可汗攻陷了雁门郡四十一座城池中的三十九座,仅剩雁门和崞县未被攻破。
隋炀帝被困雁门城中,城内有军民十五万人,储存的粮食仅够吃半个月,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大臣樊子盖建议守城以消耗敌人的锐气,同时征招四方兵士增援。
但由于突厥兵层层包围,隋炀帝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只好把征集援军的诏书系在一块木头上,投入汾河,使之顺流南下,以便传出诏书,引来援兵。
募兵勤王的诏书传出以后,河东地区的军民纷纷开赴雁门。李世民当时十八岁,正跟随担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的李渊驻扎河东,募兵勤王之事让李世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他毅然告别家人,应召入伍,留在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大营中。
李世民详细分析了时局,向云定兴提出建议说:“始毕可汗发动全国的兵力围困天子,一定是认为我们仓促之间没有办法找到援军。我们可以白天摇旗呐喊,数十里不断;夜间则击鼓相应,以迷惑敌人。只要我们摆开阵势,让敌军错误地认为我们有很多人,他就会望风而逃。否则,我军寡不敌众,是无法战胜他们的。”


云定兴采纳了这个建议,让士兵多拿旗帜,四处敲鼓,果然引起突厥人的疑虑,加之各地援军陆续逼近,突厥的义成公主也派人奏告国内告急,导致始毕无心恋战,撤兵北归。
雁门被围三十三天后,隋炀帝终于躲过一劫,得以返回洛阳。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初露锋芒,显示了他不凡的军事眼光和英雄胆识。同时,初试身手即获成功,也极大地鼓舞了李世民的斗志,增强了李世民的自信心。他称帝以后,还曾向大臣夸耀道:“朕年仅十八岁时,便开始经营霸王之业。”
大业十二年,李渊奉诏担任太原留守,奉命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当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晋阳时,农民起义已席卷三晋大地。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世民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面临南北两大威胁,南有号称“历山飞”的魏刀儿农民起义军,北有蠢蠢欲动的突厥军。
李渊对李世民说:“我们的祖先被封于唐,就是太原这个地方。如今我又到这里做官,真是上天的恩赐。上天给予而不争取,祸患就会降临。‘历山飞’不能消灭,突厥不能讲和,就难以兴邦济世。‘历山飞’人多势众,劫掠多年,巧于攻城,勇于力战,南侵上党,北犯太原,实为心腹之患。”
当魏刀儿部将甄翟儿率两万余人骚扰太原时,隋朝将领潘长文被杀,李渊带领李世民率兵五六千人前往征讨。军至西河郡永安县雀鼠谷时,与敌军相遇,双方发生了激烈战斗。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李渊让老弱病残的兵士居于阵容的中央,舞动旌旗,造成兵士众多的假象,然后率领精兵杀入阵中。由于农民军人多势众,李渊陷入阵内,不得脱身。
危急时刻,李世民率轻骑突围,搭弓连射,所向披靡,将李渊救出,并与适时赶到的步兵联合,将农民军打败。接着,李渊父子收编农民起义军甄翟儿余部,势力逐渐壮大。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镇定自

若,骁勇善战,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

隋朝末年,隋炀帝奢侈无度,开凿运河,巡幸江南,百姓疲于力役,田地荒芜,长期积聚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大业十三年,农民起义的烈火,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最终形成三支大的起义力量:一是中原一带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二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是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义军。
同时,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分崩离析,许多豪强拥兵割据,称霸一方。另外,走向败落的西关中地区贵族后裔、南朝覆灭政权的后代等,也都加入了反隋的行列。
这一切,预示着隋王朝走向灭亡的大势已不可阻挡。暂时留在隋统治集团内的李渊父子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静观风云变幻。
当隋朝的大厦即将倾覆之时,李世民也在谋划自己的前程:是继续充当隋炀帝的枪手,镇压农民起义军呢,还是决然投入反隋的洪流建功立业呢?
现实使他领会到了农民起义军的巨大威力,感到各地起义军已经形成了不可阻挡之势,单靠镇压无济于事。他对李渊说:“您受诏讨伐起义军,能讨伐得尽吗?如果不能,最终也不免获罪。”
一个曾经积极应募勤王的士兵,此时已经萌生了夺取天下之心。李世民知道隋朝必亡,于是也在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像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跟随李世民的,这些人后来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晋阳县令刘文静,与李世民结识后,成为忘年之交,而且成了后来晋阳起兵的关键人物。而隋朝末年的大动乱以及动乱中的战争经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李世民日后的征战和治国生涯奠定了基础。